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2-04
第一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办法
第一条 目的
为了妥善处理医疗事故,保护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疗事故的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医疗事故,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导致病员死亡、残废或导致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情况。
第三条 非医疗事故的情形
在诊疗护理工作中,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一)虽然发生了诊疗护理错误,但未导致病员伤亡、残废或功能障碍;(二)由于病情特殊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了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三)发生了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四)由于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而导致不良后果的。
第四条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事件(以下简称医疗事故或事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鉴定工作,确保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得当。病员、家属及其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应与医疗单位和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共同进行医疗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分类与等级
第五条 医疗事故的分类
医疗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故。
第六条 医疗事故的等级
根据给病员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三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死亡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病员残废或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等级的医学鉴定标准由卫生部制定。
第三章 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第七条 报告程序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医疗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随即向本医疗单位负责人报告。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八条 保管资料
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相关的各种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对于因输液、输血、注射、眼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应对现场实物进行暂时封存保留,以备检验。
第九条 调查处理
医疗单位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病员及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
第十条 尸检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尸检应在死后四十八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当请当地法医参加。医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四十八小时,影响对死因的判走,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