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13
一、纠纷处理部门
1. 治疗期间的纠纷由医务科处理。医务科负责接待、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实施具体治疗方案,以降低病人的损害。在接待投诉、沟通和调查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文字记录。
2. 治疗终结的纠纷由分管领导负责报告,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纠纷双方(或多方)代表人的意见,进行协调和处置工作。纠纷处理结束后,相关资料按年度存档备案。
二、纠纷处理程序
1. 任何科室发生医疗纠纷、重大医疗差错应及时向分管部门(夜间向总值班)报告。科室主任会同当事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组织科室内讨论,并将治疗情况和事实经过书面报告给纠纷接待部门。
2. 对于危急、严重的事件,应及时组织抢救治疗,力争将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发生严重差错、重大医疗过失、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争议的,应按以下步骤处理:
1) 当事人应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汇报。科主任或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应积极组织抢救,并向分管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或总值班(非正常上班时间)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负责人或总值班人员应立即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并报告分管领导。
2) 到达现场后处理:
a) 向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了解情况,稳定现场,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并将详细情况汇报给分管院长。
b) 必要时,现场封存病历和相关物品。如属于严重输液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将剩余输液消毒封存,并与具备资质的机构一同送检输液管、针头等。如属于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与输血科联系,将血袋与输血管、针头准备送检。
c) 如问题严重,现场混乱,可要求、安排医院相关部门协助,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并及时报告院长。必要时请报卫生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
3) 由分管院长牵头,成立医疗纠纷临时调查组,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进行调查。
4) 召开讨论会。根据事件的不同,可由部门负责人或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事件的性质,为下一步处理提供依据。
5) 成立医疗纠纷处理小组。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当事科室主任担任成员。当事人全程配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事人意见,给予妥善处理。必要时请卫生主管部门介入处理。
6) 如进入司法处理程序,法律顾问应配合相关部门、科室及当事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于原因不明或医患双方争议较大的死亡病例,应争取进行尸检,并依法处理。如取得死者亲属同意,尸检工作由医务科配合,当事人到场。
三、内部责任追究程序
1. 医疗纠纷发生后的第一步是科内讨论和查清事实。讨论会由当事科室的科主任主持,科室应在2天内将治疗经过和讨论结果书面报告给医务科(紧急情况下立即讨论上报)。
2. 院学术委员会对纠纷病例进行讨论,找出不足之处,吸取教训,改进工作。若纠纷病例经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可直接根据鉴定结果确定纠纷事件的性质。如果属于非医疗因素引起的纠纷,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讨论。
3. 纠纷处理结束后,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讨论,分析纠纷的性质和当事人的责任程度,并根据相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对于讨论时争议较大的纠纷事件,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内部责任程度。对于负面影响较大、医院赔偿数额复杂的纠纷事件,应将讨论结果报告给院长办公会进行研究决定。
四、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
1. 医疗纠纷事件分为以下三类:
1) 责任性事件: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或未履行岗位职责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件。具体情况包括:
a) 强行收治不具备诊疗条件的危重、高风险病人,或跨科、跨专业收治病人;
b) 违反请会诊制度和程序,外请专家来院或私自外出从事诊疗活动;
c) 错误的诊断病人,延误治疗;
d) 对危重病人不积极进行处理,推卸责任;
e) 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不向上级医师请示,盲目进行不适当的治疗措施;
f) 不按时查房或查房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
g) 开错医嘱、漏开医嘱、错开药物剂量或给予禁忌症使用药物;
h) 违反手术操作规范、不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违反院感管理制度接台手术或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新的诊疗手术操作;
i) 错开、漏开各类检查申请单或错误留取标本;
j) 值班时擅自离岗又未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人代理,或未经上级领导同意私自调班;
k) 未按医嘱执行各类治疗或错误执行医嘱;
l) 发错药物;
m) 病历记录存在缺陷,如24小时内未完成入院记录、对急性或危重病人不按时记录病程录、对上级医师查房情况不作记录、对主要诊疗操作或特殊治疗不作记录、对向患者或其亲属告知病情等不作记录、病人出院时未完成出院小结、遗失病历中重要检验报告单、缺各类知情同意书或填写的重要内容缺项、未履行手续私自保管病历、同一份病历中记录相互矛盾;
n) 医师在病人死亡之前不在场或出现懈怠表现。
2) 技术性事件: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件。
3) 免责性事件:属于当事人免责的事件,包括:
a) 确属于新技术、新手术且按规定程序资料完备,或经院学术委员会鉴定确属于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不可避免的损伤、意外事件,医务人员已经充分估计到病情并事先向病人及家属明确交代过,在操作中已严格执行了操作规范,并在病历中记录真实、完整、规范,科室或院方协调解决的医疗纠纷;
b) 属于一年内开展的新技术、新手术、新项目,医务人员未违反制度及诊疗常规和规范,处置程序得当,病历及各种讨论记录规范、真实;
c) 在现有的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和医疗意外;
d)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后果;
e) 原因不明无法定责的其他事件。
2. 责任程度的划分:
根据纠纷处理结果、医院相关制度和规定等,追究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应负的责任。责任程度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按三级医生负责制执行。
3. 处罚:
1) 经济赔偿:医院经济赔偿额包括一次性赔偿金和所欠医药费。
2) 其他处罚:按医院相关制度和规定执行。若经鉴定构成医疗事故,卫生主管部门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规定的条款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