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医疗事故原则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处理 > 医疗事故处理原则法律知识

处理医疗事故原则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5-01-07

 
135128
最近公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处理医疗事故应遵循的原则作了规定。如何理解条例所说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呢?

医患关系的法律平等原则

医患双方的关系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不平等,医务人员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利,例如处置权和处方权。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医患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当处于平等地位。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享有平等的地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这些权益。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公开和公正是保障公平的基础。公平首先体现在医患双方在处理过程中地位的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应享有额外的特权。其次,公平还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例如,根据相关条例,医疗机构有权保管诸如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特定资料,同时,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条例规定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法进行,医疗机构应承担相应的医疗事故责任。此外,在适用法律上也必须体现公平,不应针对同一个争议事实对医患双方适用不同的法律。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公正的应用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是保证实体公正的前提,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相关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组成以及鉴定专家应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旨在保证专家能够独立客观地进行鉴定,避免受到外部干扰。通过随机抽取这种程序机制,达到公正鉴定和处理的目的。实体公正则体现在证据的适用和法律的适用上。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搜集证据,并在证据的基础上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处理。

公开的原则

公开虽然是形式上的要求,但具有实质上的意义。根据法制原则,内部规定不能调整外部法律行为。换句话说,内部规定和文件不能作为司法机关判案和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在处理争议时,必须采取公开的方式,即公开程序、证据内容和适用的法律。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职责

根据相关条例,处理造成患者死亡或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责任被确定为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当事人申请事故处理的负担,减少因乘车、食宿而增加的费用支出。将处理部门定在县市两级不仅有利于处理部门的调查取证,还方便当事人陈述自己的理由。及时、便民不仅仅是节省时间和方便的问题,还有利于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解决争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延伸阅读
  1.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原则
  2. 学校自残事件的法律责任问题
  3. 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分配原则
  4.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费的支付责任
  5. 交通事故调解原则

医疗事故处理热门知识

  1. 乡镇卫生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术语及赔偿标准
  2.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 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
  4.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流程
  5. 医院观察室的规定和制度
  6. 医疗纠纷处理:封存病历的重要性
  7. 医疗纠纷时间是不是挺长的
医疗事故处理知识导航

医疗纠纷解决方案

  1. 医疗事故行政处理
  2.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与标准
  3. 医疗产品损害纠纷
  4.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5. 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纠纷
  6.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7.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热门合同下载

  1. 维修工程合同范本
  2. 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3. 工程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4. 保安保洁服务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