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确认裁定是否具有既判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监察 > 行政监察主体法律知识

司法确认裁定是否具有既判力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5-02-17

 
125600

司法确认裁定书的法律效力及其影响

既判力的判断标准和正当性根据

根据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既判力具有一事不再理的“消极效力”和先决事项约束此后其他诉讼中法官判断的“积极效力”两个方面。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来判断既判力的标准和正当性根据:民事诉讼制度性效力说、程序保障下的自我责任说、制度性效力与程序保障自我责任二元根据说以及国家审判权说。其中,主流观点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确定司法确认裁定书的既判力应考量的因素

确定司法确认裁定书的既判力及其程度,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是否符合司法确认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2. 司法确认制度中程序保障的程度,包括发现和查明事实的程序、当事人充分展开证据对质的程序以及程序是否严格遵循法律规定;3. 司法确认制度是否具备当事人自我责任的基础;4. 调解协议对司法确认的最终效果的影响程度。

司法确认裁定书的既判力应具有的特点

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司法确认裁定书应具有一事不再理的“消极效力”既判力。这是因为:1. 从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看,经过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合意的实质正当性基础和程序正当性基础,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同质性;2. 从司法确认制度目的看,如果允许当事人就原纠纷另行起诉,将导致人民调解制度无效,并且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不符合司法确认制度简便、快捷解决纠纷的目的;3. 从程序的自我责任角度看,尽管司法确认程序的程序保障程度较低,但仍存在当事人自我责任的基础,即双方当事人的合意。

司法确认裁定书对后诉中法官判断的拘束力

对于司法确认裁定书是否对后诉中法官判断产生拘束力,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1. 从程序上看,司法确认的程序保障程度较弱,无法完全确保确认的内容与纠纷的本来面目一致,过度强调合作而弱化对抗;2. 人民调解协议是双方让步的结果,与纠纷的真实情况可能存在不一致。综上所述,司法确认裁定书应具有一事不再理的“消极效力”既判力,但对后诉中法官的判断不产生拘束力。这样的安排既能保障司法确认制度的运行效果,又能兼顾纠纷的真实情况。
延伸阅读
  1.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
  2. 猥亵妇女刑事裁定书
  3. 外国人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
  4.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拒不出庭的处理方式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行政监察热门知识

  1. 派出所偏袒他方应对策略
  2. 党内双规:程序、限制和权利
  3. 检察机关对“双规”调查的限制和条件
  4. 领导干部的含义和责任
  5. 银行催收员的行为是否违法
  6. 国家监察委:行政监督的最高机关
  7. 如何报警处理收到恶意短信
行政监察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假冒注册商标纠纷
  2.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
  3. 刑事诉讼的二审程序
  4. 劳动纠纷诉讼
  5.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6. 军人无重大过错时的离婚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餐饮外包合同/协议范本
  2.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起诉状范本
  3. 行政诉讼被告答辩状范本
  4. 二审维持原判答辩状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