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自诉案件证据举证问题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14
刑事自诉案件,是公民个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人民法院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直接立案、审理的案件。自诉案件包括三大类,(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这三类案件从提起诉讼时,自诉人就需提供相应的证据以支撑自己的控告主张,如果缺乏证据,又不能补充的,在审查立案阶段就会因起诉证据不足,被劝其撤回自诉或由人民法院直接裁定驳回起诉;自诉案件在审理中也会因起诉证据不足,被对方的证据驳倒而败诉。
基层法院审理自诉案件中的证据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
根据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审判员承办的12件刑事自诉案件的情况分析,当事人在举证过程中存在举证不力、缺乏证据或证据效力差、证据间矛盾多并且无法排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诉案件的立案、审理和裁决,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缺乏相关证据印证、诉讼过程中反复申请补充证据、取证不及时以致被告人躲避、当事人文化程度低等。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自诉案件中的证据举证问题,确保自诉案件的立案、审理和裁决质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重视和加强:
一、加强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对地处农村或边远山区的群众。通过基层调解组织,将一些自诉案件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在诉讼之前。同时,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对自诉案件性质、诉讼要求的了解,接受举证责任教育,增强举证意识。
二、区分处理“起诉证据不足”的情况
在立案审查时,对于当事人提供的起诉证据不足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1. 当事人有能力举证的,告知其应自行举证,并指导其举证范围和诉讼时效等规定,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主动取得相应的证据,顺利进入诉讼程序。2. 当事人有举证能力,但对如何举证不清楚的,应指导其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方法取得证据。在起诉阶段,指点当事人应提供哪些证据,完成取证的时间,以及诉讼时效等要求,让当事人经过努力提供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在立案后,通过补充证据来解决证据不足的问题。这种做法更适合大多数自诉人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减少因证据问题不能立案而产生的缠诉和上访。
结论
针对自诉案件中的证据举证问题,应加强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宣传、教育,区分处理“起诉证据不足”的情况。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自诉案件的质量,减少因证据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为自诉案件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