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11
被告人王某的辩护人认为,起诉书指控被告人犯寻衅滋事罪罪名不成立,也不符合任何犯罪构成要件。首先,公安机关以及公诉机关对本案事实的认定是错误的。根据被告人王某的供述和成某的供述,可以得知是王-珍给王某打的电话,让王某给成某和耿某打电话,并接他们一块去事故现场。与起诉书所述的“高某、周某、王-珍给王某打电话让其前来帮忙,王某又让耿某、成某前去帮忙打架”不符。成某的供述中也提到:“王某给我打电话说高某出车祸了,让我过去,然后高某又给我打电话说,打起仗来了,让我叫上几个人快过去,之后周某、王-珍又多次给我打电话让我快过去,并说让叫上几个人,我叫上了成某某、严某小振去了现场....."。因此,可以看出,在事故发生后,是周某和王-珍让王某给耿某和成某打电话,而不是王某自己决定主动打电话给他们,并且王某打电话时也没有要求他们去打架。
从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来分析,被告人王某并没有构成犯罪。首先,在主观方面,王某没有犯罪的主观故意。根据法庭调查,高某与程某某发生交通事故后,是周某先给王某打电话让他去事故现场,然后王-珍打电话告诉王某高某出交通事故了,让他过去看看,并让王某给耿某和成某打电话,让他们也去看看,帮着处理事故,没有让他们帮着打架的意思。根据王某的讯问笔录,当王某给成某打电话要他去事故现场时,成某曾问王某是否需要带刀子,王某回答说:“不用带,是处理交通事故又不是去打架”。这句话明确表明了王某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他叫成某和耿某去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去打架,而且是在周某和王-珍的要求下叫他们去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王某在主观上没有聚众打架、寻衅滋事的主观故意。
其次,在客观方面来看,被告人王某没有实施犯罪行为。根据耿某的当庭供述和以前对他的讯问笔录,当王某到达交通事故现场附近时,曾告诉耿某等人:“你们先在这里等着,我去处理一下事故”,然后耿某等人在原地等待。耿某也当庭确认王某当时没有要他们去打架的说法,这一点应引起法庭的充分注意。此外,王某在离本案现场较远的地方协助交警处理事故过程中,耿某等人在离事故现场很远的地方发生了打斗,当王某赶到打架现场时,打斗已经结束。因此,可以看出,王某当时并不在打架现场,对于双方为何发生打斗以及具体打斗方式,王某完全不知情。王某对案件的发生没有预料,更没有实际参与。综合考虑案发前的具体情节,可以得出结论,王某在本案中没有寻衅滋事或其他犯罪的故意,也没有直接参与或实际参与互殴行为。
从法律证据方面来看,认定王某具有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的证据不足。起诉书指控王某构成犯罪的证据不足,检察机关没有充足的、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王某当时具有犯罪的主观心理,反而证明王某无罪的证据比较充分。因此,本案对王某的定罪证据不充分,无法排除合理的怀疑,也无法得出王某具有犯意、构成犯罪的结论。根据疑罪从无、罪刑法定的原则,王某应当被判无罪。
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各共犯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通过法庭调查,辩护人认为,从王某对其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以及王某对本案后果的认识因素和心理态度综合来看,王某自始至终没有犯罪的主观故意,因此不存在共同犯罪。至于耿某等人认为王某打电话给他们是要他们去帮忙打架的观点,是耿某等人自己的错误理解。因为他人基于错误的认识而实施的行为和后果与被告人王某均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因果关系。
被告人王某不具备犯罪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本案对于王某来说,不仅关系到其罪与非罪的问题,如果认定其构成犯罪还涉及到一罪与数罪的问题。刑罚是最严重的处罚措施,如果认定王某有罪,必须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根据疑罪从无、罪刑法定的原则,恳请合议庭认真研究,根据客观事实和法律证据,依法判决宣告被告人王某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