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条件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2-08
未成年人由于心智较不成熟,在刑事诉讼中,需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如果满足不起诉条件的,可以附条件不起诉。那么,针对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条件是什么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针对未成年人不起诉的条件
一、适用对象条件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旨在保护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在诉讼程序上的权益,是基于起诉便宜主义的原则。与之前的实践相比,刑事诉讼法并未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限制为初犯、偶犯或共同犯罪的从犯,也没有对帮教条件作出限制。这意味着只要未成年人符合其他法定条件,无论是初次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多次犯罪的未成年人还是外来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均可适用附条件不起诉。
二、可能刑罚条件
附条件不起诉的可能刑罚条件是指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在刑法分则的这三章中,只有两条规定了最高刑为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分别是侵犯通信自由罪和偷越国(边)境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常见的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有9种,包括非法拘禁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妨害公务罪、寻衅滋事罪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对于检察官来说,对这些规定的熟悉程度和基于日常办案经验的判断能力至关重要,以便相对精准地判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涉罪行是否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三、法定起诉条件
附条件不起诉是以检察机关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符合起诉条件为前提。与法院的有罪认定不同,检察机关的认定只是一种程序上的有罪认定。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是基于审查证据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的。附条件不起诉则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可以交付审判,但基于特殊预防目的考虑而没有提起公诉。如果检察机关在审查证据后无法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或虽构成犯罪但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则只能依法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或者相对不起诉决定。
四、悔罪表现条件
悔罪表现需要检察官综合考虑涉嫌犯罪未成年人到案情况(包括是否投案自首、有无立功等法定情节)、认罪态度(是否主动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以及行为表现(包括是否退赃、是否向被害人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等)。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498条第(四)项规定,检察机关在考验期内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设定了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义务。筆者认为,上述规定并不排斥将“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作为“有悔罪表现”的具体体现。嫌疑人对被害人损失的积极赔偿和真诚的赔礼道歉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使检察机关作出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更能得到刑事诉讼当事人和社会的认同。因此,“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应作为“有悔罪表现”的具体体现,并且对于因各种原因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作出前嫌疑人尚未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情况,可将此作为决定作出后嫌疑人所承担的义务。
五、当事人同意条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8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这意味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作出和最终实施还需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必须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意见,但公安机关或被害人的不同意见并不直接阻碍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公安机关和被害人仍有权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进行申诉。其次,必须得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即使检察机关认为该案符合附条件不起诉的其他所有条件,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异议,检察机关仍必须将案件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