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2-27
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不同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期限有所不同。
根据法律规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对于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对于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对于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有必要追诉,须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
违法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即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狭义的违法行为指严重违反法律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大多数犯罪行为要负刑事责任,而违法行为则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和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存在区别。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有部分重叠,但并非所有违法行为都违反道德;同样,法律上无效的行为并不都构成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四条,这四条必须同时具备:
行政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只有行政主体的行为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行政主体必须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确定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构成行政违法,必须首先确定其是否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
行政主体必须未履行或未承担法定义务。只有在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未承担法定义务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行政违法。也就是说,行政主体的行为必须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政违法行为的行为人必须在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只有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持有的心理状态属于过错,才能构成行政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