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1-19
根据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即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
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情况下,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然而,在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需经侦查机关批准。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并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以了解有关案件情况。
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时,侦查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派员在场。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需经侦查机关批准。
刑事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在侦查阶段,刑事辩护人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案件情况,并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和控告,以及办理取保候审等事宜。
在审查起诉阶段,刑事辩护人除了侦查阶段的工作外,还可以复制与案件相关的诉讼文书和技术性鉴定材料。
在审判阶段,刑事辩护人除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外,还可以复制与案件相关的其他材料,包括被告人的口供和其他证据材料。此外,刑事辩护人还有权出席法庭审理,为被告人提供辩护。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
如果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
如果犯罪已超过追诉时效期限。
如果犯罪嫌疑人经特赦令免除刑罚。
如果犯罪是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但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死亡。
如果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当犯罪嫌疑人符合以上情形之一时,可以依法释放。
程序主体性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基于“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强调将人自身视为独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或社会用来实现某种外在目标的手段。该理论认为人具有人格尊严,并在与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一理论为被追诉者享有辩护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序主体性理论强调被追诉人也是有尊严的个体,其尊严应当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人都无权将别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将自己视为目的。任何法律权力的行使都不能使受影响的人丧失自我尊重的人格。即使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也不能被当作客体对待,而是具有尊严的主体。
程序主体性理论还强调程序参与各方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公民个人,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超越法律,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或机关。正如贝卡利亚和孟德斯鸠所言,司法机关和被告人是平等的。然而,这种平等仅限于程序上的平等,并且只有在诉讼程序中才能实现。程序平等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可以互相交涉、辩论和说服,程序参与各方都可以对程序的结果施加相当的影响。被告人的辩护权是体现其与司法机关享有平等地位的最重要方面。
最后,程序主体性理论还揭示了主体本身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致性。这是主体间地位平等性的必然结果。因为一定诉讼主体的权利必然以其他诉讼主体承担义务为条件。所以,如果某一主体的权利义务不一致,就会造成主体间地位的不平等。由于司法机关包括拥有中立地位的法院在本质上都是针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而进行诉讼活动的,拥有起诉和审判的权利,相应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就应当拥有辩护的权利。
因此,辩护权的存在是被指控人被视为程序主体的最低要求,允许辩护人协助被指控人行使辩护权则是为了巩固其程序主体地位。辩护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程序主体性理论的具体体现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