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7-25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2条规定,涉嫌犯罪的辩护人范围包括:
律师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律师资格,并且经过登记注册,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未经登记注册的人不能以律师身份接受委托担任辩护人。根据律师法第13条规定,国家机关的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律师在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得执业。此外,根据律师法第36条规定,曾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在离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后的2年内,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对于现役军人成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情况,可以聘请军队中的或地方的律师作为辩护人。而外国人或无国籍的犯罪嫌疑人委托律师辩护时,只能委托中国律师作为辩护人。
考虑到现有律师队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为了有效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工会、妇联、共青团、学联等群众性团体,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可以推荐公民担任刑事案件辩护人。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扩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选择范围。除了监护人不再限定为近亲属,亲戚朋友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担任辩护人。这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及时委托到辩护人,解决请律师难的问题和及时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利的。
被委托为辩护人的律师、人民团体、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其身份证明和辩护委托书。
有人认为,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当事人自己懂一些法律,口才也好的话,完全可以自己为自己辩护而不需要请律师。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大部分情况下,当事人只是案件的亲身经历者,但经验告诉我们,当事人未必了解案件的整个事实及经过。
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及其法律意义的把握可能存在局限,使其难以正确准确地理解案件事实的性质。
刑事案件中,大部分当事人被剥夺或限制了人身自由,无法收集证据。我们都知道,在打官司中,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这些当事人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难以收集证据。
当事人身处案件中,诉讼与其自身有直接关系,经常产生矛盾心理,从而难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辩护权。
因为上述原因,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无法充分有效地为自己进行自我辩护。而律师的辩护可以克服这些局限,使当事人能够真正享受到法律赋予的辩护权,受到公正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