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19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时,除非法律另有规定,都必须进行公开审判。公开审判的案件需要提前公布案由、当事人的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和报道,并且定期公开宣判的案件需要提前公告。总之,法庭审判活动的全过程(除合议庭评议外)都应对公众公布。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案件不得公开审理:
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但判决仍然应当公开宣告。
任何刑事被告人都有权利获得辩护。被告人除了可以自己行使辩护权利外,还可以委托辩护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人为其辩护。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人都有权利为自己进行辩护。
为了确保案件的公正审判,回避制度要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
回避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合议制度是指由多名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实行合议制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合议庭是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组成的审判组织。根据不同的审判程序,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合议庭由3个以上的单数审判人员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议庭的组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陪审员在人民法院参加审判期间与审判员享有同等权利;另一种是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例如,在第二审程序中,合议庭由审判员组成;在再审程序中,再审案件原来是二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在特别程序中,如果要求对案件实行合议制,合议庭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的审判工作由审判长负责主持。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宣告终结的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抗诉。经过二审的判决或裁定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在上诉期限内没有当事人上诉或人民检察院抗诉,那么该判决或裁定即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