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进行剖析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10-19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行为人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刑法分则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行为人在实施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行为时,应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具体而言,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法益侵犯性,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故意犯罪的成立只需满足实质侵害,而形式违法性的认识则不属于故意的构成要件。由于人的认识有限,我们也无法要求行为人必须现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形式违法性。因此,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故意犯罪的独立要件之一。
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要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首先需要确定违法性认识的对象,即刑法的禁止规范与评价规范。一旦行为人错误地认识了这些对象,就会发生违法性错误,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被法律禁止。这是对法律本身的评价产生了误差。另外,还需解决违法性错误与事实错误之间的界限问题,即如何区分违法性错误中涵盖的规范事实错误与实际事实错误。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事实错误也是阻碍故意犯罪概念的关键因素,需要与违法性错误进行区分。事实错误包括客观构成要件的实际错误和违法性阻却事由的事实前提的错误。
判断违法性回避可能性
要判断违法性回避可能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2) 行为人有对其行为法律性质进行考量的契机,如在法律状况产生疑问时、知道自己要在法律特别规制的领域活动时,或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侵害个人社会利益时。这些情况下,行为人会有特别的知法要求;(3) 具备回避违法性的期待可能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刑法中的作用和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