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2-15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除涉及个人隐私、国家机密、商业机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外,应当一律公开开庭审理。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在开庭前三日向社会发布公告,告示开庭时间、地点、案由、当事人情况。
公开审判的案件允许年满18周岁的公民凭身份证参加旁听。允许记者参加旁听,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自负其责地报道。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需要参加旁听的,可以根据法院门前公告栏张贴的公告指定的日期和地点凭证件领取旁听证旁听。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并应当接受安全检查。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持有效证件要求旁听的,参照中国公民旁听的规定办理。外国记者的旁听按照我国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办理。
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做到当庭举证、质证、辩论、认证、调解、裁判六个公开。即在公开的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质疑对方证据、进行辩论、认证证据的真实性、进行调解和最终裁决的公开。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除依照法律规定不予公开和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为保障公开审判制度的实施,人民法院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
公开审判制度也有一定的限制。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在简易程序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判决的事实和理由可以简化。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除外。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向群众、向社会公开的制度。它是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体现了诉讼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公开审判制度的实施,使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司法活动,增强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同时,公开审判制度也有利于监督司法活动,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公开审判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法院通过发布公告、开放庭审等方式,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司法活动中。公开审判制度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