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10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和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情况下,被告人在押的话,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释放。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依法将其送交监狱执行刑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对于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对于未成年犯,则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执行机关应当及时收押罪犯,并通知罪犯家属。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执行期满后,应当由执行机关发给释放证明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不负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的情况下,被告人在押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释放。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者予以释放:(一)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二)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的;(三)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人民法院决定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被告人的,应当立即将变更强制措施决定书或者释放通知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律师的观点,缓刑是对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缓刑的特点是不对犯罪分子进行关押,因此在判处缓刑后应当对其进行释放。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然而,刑法只规定了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情况下,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司法解释中特别规定了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使得一审法院在作出缓刑判决时可以灵活地适用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直接释放。
判缓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当庭释放。被告人在宣判后会被法警带回看守所,然后在看守所办理相关的交接手续后才能被释放。缓刑是一种暂缓量刑的制度,对于犯罪行为经审查后发现情节较轻或者有改过立功自首行为的犯罪分子,可以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因此,如果是判缓刑的情况,一般会当庭释放。即使从看守所直接到法院,也可能需要回到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与是否上诉无关。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判缓刑的情况下,一审人民法院可以当庭释放被告人。然而,具体的当庭释放手续可能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被告人会被带回看守所,然后在看守所办理相关的交接手续后才能被释放。判缓刑的当庭释放并不需要上诉的影响,无论是否上诉,被告人都可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