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回避制度面临的窘境与解析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1-21
回避制度是现代诉讼的基本制度之一,它对保障司法公正与程序正义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结合世界各国的规定,从回避的法理基础﹑回避的对象﹑回避的条件和效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回避制度加以分析和反省,并提出相应完善的建议。
我国回避制度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
回避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回避制度的重要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回避制度是保障程序公正和司法正义的重要措施。司法公正是现代诉讼民主与司法文明的核心体现,因为诉讼制度或程序的永恒生命基础在于其公正性。公正在诉讼领域具有根本性意义,是法院存在所必不可少的司法程序的核心。法院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则是这一防线的守门人。而实现正义不仅要有实质性成果,还要以公众可见的方式实现。因此,确保法官的公正对于促进诉讼公正具有重大意义。离开了微观和局部的公正,整个诉讼程序就无法实现整体上的公正。鉴于法官具有双重人格身份,一方面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力,对案件进行裁判;另一方面,又作为个人参与广泛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人类是有感情作用的动物,难免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因此,法律特设回避制度,使法院职员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执行职务,以确保审判的公平性。回避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防止先入为主和徇私舞弊。因此,回避制度是确保诉讼公正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制度。
回避制度与现代诉讼构造的关系
回避制度的设立与现代诉讼构造中的"三方组合"相关。这种构造强调法院在诉讼中的公正地位,即第三方不仅在情感上与冲突各方没有对抗,而且也不应受冲突者的利益关系所制约和影响。因此,第三方必须是中立的、公正的、排除偏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如何克服当前回避制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回避制度的作用,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
我国关于回避对象的规定有待进一步落实
回避对象的定义
回避对象是指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范围。在世界各国,回避对象主要包括法官、陪审员、书记员和翻译人员等。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关于回避对象的规定较为广泛。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以及刑事诉讼中的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在遇到法定情形时应当回避。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