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0-03
回避的第一种情形即“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实际上也涉及一种利害关系。在考虑利害关系时,我们应该包含物质利益和精神关联性。因此,在列举利害关系时,可以参考国外立法,将债务关系、监护人关系、恋人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列入其中,并通过兜底条款以涵盖未列举的事项。特别是上下级关系在当前我国司法行政氛围较浓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可以解决法院整体回避缺乏依据的问题。申请单个法官回避和申请全体法官回避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刑事管辖制度更能实现诉讼经济。
回避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设立的,当界定“其他关系”时,只要存在“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的情况,即存在“偏袒之虞”,就可以将其纳入“其他关系”范畴。因此,《刑事诉讼法》第30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以及《若干规定》列举的申请回避的五项情形,也可以统一归入“其他关系”。
无因回避是相对于现行的有因回避而言的。实际上,只要存在申请回避的理由,即当事人对司法工作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倾向,例如法官的言行让当事人感觉有偏颇,从而对审理过程持怀疑态度。主张设立无因回避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我国目前关于回避理由的设定过于宽泛,而且举证责任由当事人承担,当事人很难举证单方面接触、请客送礼等“其他关系”,特别是当事人内心产生不信任感,却无法提供确凿材料证明法官的偏袒。因此,无因回避的设立可以简化回避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