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2-14
审判权的独立与法律制约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关键。如果司法权不独立,受到行政、经济等非正当因素的干扰,司法公正就会受到怀疑。司法公正的怀疑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自由与财产的保障。因此,独立的审判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实现独立审判,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独立审判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是司法公信力的需要。司法审判权的法律监督的根本任务是预防和纠正法官违法审判和职业化的犯罪,确保公正与效率目标的实现。
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倾向。面对权力膨胀和对司法公正和司法清廉的呼声,加强对审判权的法律制约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迫切措施。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为依托的审判制约机制,是改革的基本思路。
法官的言行偏离中立,不仅会影响实体裁决的公正性,更会引起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公正性的怀疑,从而影响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因此,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而不是损害司法独立。监督与独立并不矛盾,而是互相统一。
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既要强调审判独立,又要强调对审判的法律监督制约。处理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是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在现代法治社会,司法应以公正为价值取向。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灵魂。
司法审判独立与审判法律监督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目的是让司法事务变得更为纯粹,先树立“专业化”的标准,再以对应的“保护-监督”机制的建构,捍卫法官的权利,约束其行为。审判独立与审判检察监督是相辅相成的。
依法独立审判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一致的。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脱离党的领导,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委对法院的监督应通过政策对国家法律的运用进行指导。各级法院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
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以院长领导为核心的内部监督工作。要将对人的监督与对工作的监督结合起来,将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不同主体之间的监督结合起来。要让督查者有位、有责、有权,参与具体审理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监督应与时俱进,针对新问题进行监督。建立连续的监督机制,使案件始终置于监督之下。
新闻舆论监督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是促进人民法院改进工作,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措施。应落实公开审判原则,增强司法审判活动的透明度,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条件。新闻媒体应准确传播信息,避免发布虚假信息。
要建立各负其责的审级独立制度,强化上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基层法院应取消院长、庭长审批案件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件质量。
法官群体应提高职业素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将监督触角延伸到法官职务行为的全过程。
应解决程序不公正问题,以避免实体上的错案。提高办案的透明度,严格合议制度,健全回避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司法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