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10-23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发现审判人员(执行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当事人有权在以下情况下,对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提出口头或书面回避申请: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以支持回避的理由。
回避制度的实体意义在于确保刑事案件在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正确适用刑事法律,保证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公正的定罪和判刑,无罪者免受定罪和判刑。如果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或侦查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导致对案件产生预断或偏见,或者徇私舞弊、枉法追诉或裁判,那么案件的事实真相可能被掩盖,冤假错案可能发生。回避制度的建立,使公安司法人员及时退出诉讼过程,有利于保证案件得到公正处理,避免案件错判、误判的发生。
回避制度的程序意义在于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得到公正对待。刑事诉讼不仅要产生公正的处理结果,还要确保当事人各方在诉讼过程中受到平等对待。回避制度通过维护公安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和当事人各方的平等参与性,确保刑事诉讼过程的公正性。
回避制度的实施使当事人拥有申请回避的机会,消除了对公安司法人员的不信任感,有助于当事人对司法程序和裁判结果的尊重和接受。同时,回避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的普遍尊重,促进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回避可以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
自行回避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在诉讼过程中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主动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这种制度通过公安司法人员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消除可能导致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的因素。
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公安司法人员具有法定回避情形时,向有关机关提出回避申请。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公安司法人员回避,公安司法机关有责任保证他们充分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
指令回避是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回避,相关机关或行政负责人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指令回避作为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
根据回避申请是否需要提供理由,回避可以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两种。有因回避是指回避申请人在案件具备法定回避理由的情况下提出申请。无因回避是指回避申请人无须提供任何理由即可要求法定数量的公安司法人员回避。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确立无因回避制度,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时,一般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公安司法人员具有法定的回避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