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6 更新时间:2024-08-13
在刑法中,对于凶器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理解。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生活常识来泛化地理解凶器,而应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规范化解释。凶器应被限定为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携带的除国家管制类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
凶器一词本是生活用语,但在理解刑法用语时,需要与一般国民生活用语有所区别。将日常生活中一些具有杀伤可能性的器具理解为凶器,会使凶器的认定在法律上过于泛化,司法实践也难以把握。任何器具都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甚至一支小小的牙签也不例外,但不能将所有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器具都视为凶器。然而,从行为人携带的目的上进行认定则更易于司法实践把握,即行为人只要是出于犯罪目的而携带器具,就可以被认定为凶器。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的《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凶器作出了规定,将携带凶器抢夺定义为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2005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强调了上述内容,并规定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但如果有证据证明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会以抢劫罪定罪。如果行为人将随身携带的凶器有意加以显示,并能被被害人察觉到,直接适用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也规定携带凶器盗窃构成盗窃罪。之所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盗窃罪中数额的要求,是因为携带凶器盗窃行为本身的危险性,因为这种行为随时有可能转化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害。从这一立法目的来看,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并无差别。因此,根据刑法体系性解释原则,这两个条文中的凶器应作同一的理解。
基于上述背景,办案中应严格将凶器界定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国家管制类器械,如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二是为实施犯罪而携带的其他器械,如砖头、菜刀等。这些器械并非国家管制类器械,要认定其是否属于凶器,必须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如果行为人携带器械是为了实施犯罪,就应认定为凶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器械本身没有反映出违法性,但实施犯罪的意图反映了其凶器的本性。如果行为人携带其他器械的目的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并且实际上并未显示或使用,就不应认定为凶器。例如,一个木匠在下班途中临时起意抢夺路人,他随身携带的刨子、凿子等并不是为犯罪准备的,且并未显示或使用,因此不应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