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有哪些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3-23
1.补偿为主、惩罚和抚慰为辅的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与原则
1.填补被害人的精神损害
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弥补侵权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而惩罚侵害人和抚慰被害人只是补偿精神损害所带来的后果。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附带民事诉讼。由于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比一般侵权行为更严重,如果只强调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性和惩罚性,而不补偿被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就无法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2.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综合考虑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法定因素主要包括侵害人的过错程度、被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和后果、侵害行为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等。酌定因素包括当事人主体的类别、侵害人的认错态度和被害人的谅解程度、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等。在具体的赔偿中,应综合考虑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适当确定赔偿数额。这样既能补偿被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惩罚侵害人,又不会给侵害人带来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不仅符合法律公平的目的,也易于在司法实践中执行。
法官自由酌量原则
1.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法官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享有自由裁量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处理案件。由于精神损害不像财产损害那样容易判断,因此在评估精神损害程度和确定赔偿数额时,必须赋予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力。按照这一原则,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应根据法律和事实合理地确定赔偿数额。法官的自由酌量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决定赔偿数额,他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分析和判断各种因素作出处理或判决。一般来说,法官在确定数额时应考虑被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与侵害人的关系、社会地位、职业、知名度、经济条件、侵害人的过错程度、经济状况、当地的经济水平、地方习惯等多种因素。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公正和公平。
2.合理判断赔偿数额
法官在根据自由酌量原则确定赔偿数额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判断。在评估精神损害程度时,可以考虑被害人的痛苦程度、心理创伤、生活质量的下降等因素。与侵害人的关系可以影响赔偿数额,如近亲属关系、职务关系等。社会地位、职业和知名度也是考虑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被害人的声誉和精神健康。经济条件和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也应被纳入考虑范围。此外,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地方习惯也会对赔偿数额产生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法官可以合理判断赔偿数额,以实现公正和公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