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协会议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简析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审判阶段 > 刑事第一审程序法律知识

2015年政协会议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简析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4-28

 
120946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弊端

审判委员会作为中国法院的一种组织形式,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审判委员会的分离性导致判决者与案件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容易造成审判上的误差,难以实现审判的公正。

其次,审判委员会制度违反了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使得法官无法亲自参与庭审、听取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无法形成内心确信并亲自作出裁判。

此外,审判委员会成员的复杂性使得专业与审判错位,不同领域的法官在审判委员会中拥有平等的表决权,难以保证决定的公正性和适当性。

审判委员会中的决策过程存在“一言堂”的问题,主持人或者院领导的意见往往会影响其他委员的表态,导致决策个人化,缺乏集体讨论的真实性。

最后,审判委员会实行集体负责制,使得错案追究困难,审判者对审判结果不负责任,容易导致冤假错案。

二、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缘起

审判委员会制度最早起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司法机关普遍实行集体领导,审判委员会的设立与中国司法传统和民族文化具有亲和力。此外,新中国建立后,法制建设百废待兴,司法干部素质较低,需要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以确保审判质量。大陆法系和前苏联审判体制的影响也促使了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建立。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审判委员会改革的努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的任务。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将审判委员会定性为一个业务指导和咨询机构,其决议对合议庭或法官不具有约束力,只作为参考。

其次,优化审判委员会成员构成,明确从事过审判实践的法官才能担任委员会成员,设置明细化的任职条件。

再次,引入非常任审判委员会成员,从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中选聘,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

四、结语

通过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现审判的公正、高效和权威。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将逐步被解决,期待改革的成果惠及于人民。

延伸阅读
  1.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2.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法》的解释
  4. 回避制度在各诉讼阶段的适用
  5. 两审终审制名词解释

审判阶段热门知识

  1. 死刑复核程序中的辩护权保障与控辩平衡诉讼模式构建
  2. 违约金过高判决书
  3. 植物人刑事附带民事是怎样的
  4.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有利息吗
  5. 省高检对二审判决生效后,有没有抗诉时效?
  6. 上海醉驾的认定标准是什么?驾驶人员醉驾需要开庭吗?
  7. 检察院异地办案程序是怎样的
审判阶段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