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2-06
根据犯罪的成因和罪责,我国犯罪学界通常将被害人分为五类,与国际上的分类方法相近:
根据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可以分为三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是刑事诉讼法第82条明确规定的当事人之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证人作用。如果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就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自诉人,拥有当事人的地位。被害人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当事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刑事诉讼法》第106条规定,"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一,几乎存在于大多数刑事案件中。尽管《刑事诉讼法》没有对"被害人"做出专门的定义,但结合其他条款,如第108条第2款所述的"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可得出被害人指的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在某些刑事案件中,犯罪行为给国家或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刑事诉讼法》第99条第2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意味着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国家或集体也可能成为"被害人"。另外,一些犯罪行为并未造成实际的人身或财产等损失,这类案件的当事人中就没有明确、具体的"被害人",例如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