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居住立法缺陷有哪些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强制措施 > 监视居住法律知识

监视居住立法缺陷有哪些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5-16

 
117985
监视居住立法缺陷浅谈

监视居住的法律缺陷

监视居住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使用。然而,在立法上存在一些缺陷。

缺乏执法主体资格的执行人员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监视居住的具体操作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然而,由于警力紧张等原因,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往往将监视居住交给协警员、联防队员等人员执行,甚至临时聘请外部人员。这些人员在法律上没有取得执法主体资格,因此其活动是不合法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执行权。因此,将监视居住的执行权交给其他人员,其行为必然违法。

忽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法》中对监视居住的住所没有区分“单身居住”和“混合居住”两种情况,统称为“居住”。虽然监视居住并没有剥夺犯罪嫌疑人的居住权,但忽视了“混合居住”中的第三人存在,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同事、朋友等。这样一来,合法的监视居住就包含了不合法的成分,即大前提违法,根据逻辑推理,小前提和结论也是违法的。因此,监视居住在立法上存在违法性。

监视居住侵犯第三人的基本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严格保护,包括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

在执行监视居住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势必会侵犯第三人的基本权益。例如,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利用“混合居住”的公共设施进行串供、毁灭证据等妨碍司法活动的行为,公安机关必须对公共设施进行检查和监视,并对第三人进行盘问。这样一来,第三人的人身自由就会受到侵犯。

在具体操作中,如果执行机关人员进入“混合居住”时遭到第三人的拒绝,这是公安机关的行为合法还是违法?第三人的行为是维权还是阻碍公务?答案显然是违法的。由于监视居住的“居住”概念不清,没有区分“单身居住”和“混合居住”两种情况,立法上违反了宪法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规定,公安机关在执行监视居住过程中侵犯了第三人的基本权益。

部分执法主体执行监视居住的违法性

根据内部规定,执行监视居住决定的机关会开具监视居住决定书和监视居住委托书,并委托所在地派出所执行。

延伸阅读
  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阶段
  2. 监视居住算刑期吗
  3. 未写指定地点监视居住能否带走
  4. 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立案标准的详解
  5. 故意杀人罪刑事处罚量刑解析

强制措施热门知识

  1. 羁押一年了还没判怎么办
  2. 群众扭送的对象是哪几种
  3. 呈请刑事拘留报告书范文
  4. 经侦大队传唤的程序及时间怎么规定的
  5. 公安局传唤能否使用强制措施
  6. 监视居住是否可以通话
  7. 经侦大队的传唤方式
强制措施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