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居住场所如何确定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11-18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时候,为了能够顺利进行侦查工作,但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时,则人民检察院有权提出对嫌疑人进行监视居住。而当嫌疑人被判定无作案事实后,就可以解除对其的监视居住。对此,手心律师网小编在下文为您具体介绍有关刑诉法中,监视居住场所是如何确定的。
监视居住的确定方式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监视居住是一种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其执行期间不能折抵刑期。监视居住可以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所或者指定的场所进行,如宾馆等。这些场所都符合法律规定,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虽然监视居住并未完全剥夺和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但其强制程度不如拘留、逮捕等羁押措施,因此监视居住期间不能折抵刑期。
监视居住的定义
监视居住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起诉工作的顺利进行,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进行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适用监视居住的情况
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以下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被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
1.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
2.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予逮捕不会造成社会危险的犯罪嫌疑人。
3. 对被拘留的人,需要逮捕但证据尚不符合逮捕条件的。
4. 患有严重疾病但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5. 正在怀孕或者哺乳婴儿但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6.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在法定侦查羁押、审查起诉期限内无法结案,需要继续侦查或者审查起诉的。
7. 持有效护照和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
解除监视居住的条件
解除监视居住的条件包括: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如果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相关单位。
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超过法定期限的强制措施有权要求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