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9-01
在拆迁纠纷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的审理依据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适用于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案件。同时,根据国务院部门和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也适用于行政案件。
如果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门、委员会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或者国务院部门、委员会制定、发布的规章之间不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将向国务院提请解释或者裁决。
拆迁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分为直接起诉的期间和对复议及对复议不服的起诉期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
如果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在拆迁纠纷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相对有限,主要包括以下事项:
拆迁纠纷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包括拆迁人、被拆迁人和拆迁关系人。
其中,拆迁纠纷行政诉讼的原告主要指被拆迁人,有时拆迁关系人也可以作为原告。拆迁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做出具体拆迁管理行为的行政机关。而拆迁行政诉讼的第三人主要指拆迁人。
如果拆迁当事人不满意行政机关做出的以下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例如,如果拆迁人擅自实施拆迁或者采取停水、停电、停汽、断路等干扰被拆迁人、拆迁关系人生活,并要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进行处理,而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未依法进行处理,被拆迁人、拆迁关系人可以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