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12-24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的批租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征用土地的性质和需求面积逐级上报审批。然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招商引资和建设优先战略与国家审批要求形成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在这种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开始违规操作,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无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超越审批权限进行非法批地。
一些地方政府默许、纵容甚至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经批准就开始使用土地,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甚至侵占基本农田。根据清华大学土地课题组的调查,80%的非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是违法主体。而地方政府非法批地的新特征是违规宗数减少,但面积总量增加,并呈现西进北移的趋势。
违法占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经营性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为了谋取土地增值的潜在收益而违法占地、大量囤积。二是国家开发区占地。全国目前有6800多个工业园区。虽然2003年国家整顿了各类开发区,但一些地方以“产业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名义变相设立“开发区”来圈地招商,一些已被撤销的开发区也通过改名重新复活。有的区县通过“挂靠”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工业项目所征土地的“低价”协议出让。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项目和投资,违反国家《协议出让土地》管理办法,以“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随着一些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些西部地方政府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盲目签订协议,擅自承诺向开发商提供大量土地进行成片开发,甚至有的协议可以提供40~50平方公里土地。这导致少数企业垄断大量土地资源,同时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为避免协议转让土地模式的制度损失,国土资源部已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明确规定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招、拍、挂出让范围、截止期限、出让价款和发放证书等。
二是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六类商业经营性用地违规“分批交纳”土地出让金。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规定,受让人应在缴清全部出让金后依法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通过土地项目分期付款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开发商通过有限的资金就可以启动多个项目,并将风险转移到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