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28
根据2006年5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发布的京(海)政地征[2006]018号、019号征地公告,该公告明确了征地补偿标准以及货币补偿方式,并规定了青苗和地上物的补偿规定。根据公告内容,冷泉村部分土地将被征用,其中包括付先生承租的7亩土地。该土地上有桃树、杨树及其他树木苗木3300余棵以及房屋等地上物。
2006年5月19日,张先生从苗圃购买了17万元的苗木,其中包括2万棵桧柏和5000棵小檗。他与付先生以及冷泉村其他村民商议,决定由张先生提供苗木并在各自土地上种植,遇到拆迁时各自分得一半的补偿款。双方于当日签订了土地种植协议书,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协议,付先生拥有东北旺镇冷泉村7亩土地,与张先生合作种植该土地。付先生负责村里的规章制度、土地种植后的苗期管理以及水、电、除草等配套措施,资金由张先生承担。协议还规定,如果国家占用土地,土地补偿和青苗费将由双方共同分享,付先生占50%,张先生占50%。合同约定,如果国家占用土地,合同自动终止,原有地上物归付先生所有。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确认。
2008年9月,张先生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向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付先生未按协议分给他50%的补偿款,并擅自处理了种植在该土地上的青苗。他要求付先生赔偿17万元的青苗费。经法院审理,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属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因此无效。
根据事实和法律,征地公告于2006年5月8日发布,而付先生与张先生签订的协议是在公告发布之后签订的。因此,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应当明知该地块已被征用,对张先生声称他直到2007年才得知该地块要征地的主张,法院不予采信。双方在明知该地块已被征用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虽然约定了双方的义务,但在利益分配上仅约定了在国家占地的情况下的土地补偿和青苗费的分配。这足以证明该协议的目的仅为种树以获得征地补偿,付先生对此也表示认可。而张先生主张双方在此目的之外还有种树获取经济收益的目的,但协议中没有相关约定,他也未能提供其他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因此,法院不予采信。同时,双方在征地公告发布后实际进行种树属于抢栽抢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