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23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拆迁补偿方面需要达成补偿协议,该协议涉及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
一旦补偿协议订立后,根据补偿协议约定,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其义务,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法提起诉讼。
如果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无法达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房屋征收部门将会向市、县级人民政府报告,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进行补偿决定,并在征收范围内公告。
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并包括补偿协议中规定的事项。如果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规定》第二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除了要提供《条例》规定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及附具材料外,还需提供征收补偿决定及相关证据和规范性文件、征收补偿决定送达凭证、催告情况、房屋被征收人和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材料、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屋状况、被执行人的姓名或名称、住址及与强制执行相关的财产状况等具体情况,以满足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申请形式要件的审查。
除了形式要件外,《规定》还对申请期限作出了限定。强制执行的申请应当在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非有正当理由,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在人民法院审查期间,根据需要可以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进行现场调查。如果征收补偿决定存在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将裁定不准予执行:
《规定》的出台加强了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力度,特别是对于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公平补偿原则以及是否损害被执行人权益的审查。人民法院在组织听证时,除要求提供征收补偿决定合法性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外,还要求行政机关提供作出征收决定的证据和依据。如果行政机关的征收补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或虽不违反法定程序但补偿决定明显违反公平原则且损害被征收人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将裁定不准予执行。
一旦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一般由作出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这是出于考虑法院的执行能力以及市、县级政府更容易控制风险的现实可行性。然而,实施强制拆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风险。
强制拆迁意味着政府与被征收人无法达成协议,双方之间的对话和沟通途径已经关闭。在这种对抗的情境下,实施强拆本身就具有困难。实践中,被执行人经常会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要求行政机关赔偿因强拆导致的财产损失。有些被执行人甚至声称房屋中有大量金条和现金遗失,要求巨额赔偿。此外,执行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也会极大地影响强制拆迁的效果。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导致程序错误。一些执行人员工作不严谨,态度不当,容易让被执行人产生误解,甚至引发激烈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