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姻法》中损害赔偿制度之若干见解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4-14
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李秋菊
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
1. 民法上的侵权损害赔偿
一些学者认为,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民法上的侵权损害赔偿。他们认为,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应被视为侵害名誉权,依照侵害名誉权的法律进行处理。另一些观点认为,应将破坏婚姻关系视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并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本文认为,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在于婚姻的契约本质。长期以来,我国并未采用婚姻契约理论,传统观念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精神上的结合”,“爱情是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些反对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人士认为,该制度违反了婚姻的伦理本质,使婚姻关系商业化,认为法律解决道德问题是不妥当的。这些不同观点源于对婚姻本质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婚姻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生活而依法结成的一种民事契约,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强调自由。因此,婚姻意味着自由。婚姻自由制度的法律根据是契约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我国采用结婚登记主义,即婚姻契约必须严格遵循婚姻法进行。婚姻契约的内容包括夫妻双方享有的婚姻权利和应履行的婚姻义务,涉及人身和财产两个方面。婚姻当事人可以选择离婚来解除这种权利义务,即解除婚姻契约。以上内容都反映了婚姻的契约本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从婚姻救助措施的角度反映了婚姻的契约本质。我国旧婚姻法并未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而国外立法早在几百年前就确立了这一制度,例如1791年法国《宪法》、法国民法典和墨西哥民法典。
2. 婚姻的“契约”本质
在我国,婚姻的“契约”本质长期以来受到限制,似乎将婚姻视为一种可耻的交易。这种观念回避了婚姻关系的真实本质,也限制了婚姻自由原则的贯彻和实现。近年来,随着民众对“契约”理念的深入了解,对婚姻本质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这种认识已经反映在婚姻立法中。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正是基于婚姻的契约本质而确立了损害赔偿制度。特别是《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过错方严重违反了婚姻契约的义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