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2-15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他权利人应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要求听证。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研究上述意见,并在被征收人要求的情况下召开听证会。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然而,对于被征收人对补偿安置方案不服的情况,根据《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征收人应有权直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虽然《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但实践中被征收人往往因此而被拒绝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权利。因此,相关法律和法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协调,以更好地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1. 强制性:土地征收是一种行政行为,由有权的国家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在土地征收法律关系中,征地方与被征收的集体组织地位不平等。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土地,无需被征收土地的所有人同意。被征收土地的集体组织必须服从征地方的决定。
2. 行政性:土地征收行为不是基于双方的自愿和一致的民事行为,而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虽然有人认为土地征收属于国家行为,但土地征收和其他行政行为没有区别,都是行政机关行使法定职权的行为。征地属于行政行为,因此可以对其申请行政复议和起诉。
3. 公益性:土地征收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唯一原因。
4. 补偿必备条件:土地征收必须以补偿为前提。国家在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应对被征地的农民集体和享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民进行补偿,以保障被征收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