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肇事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罪法律知识

关于交通肇事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01

 
68486
一、概念交通肇事罪(刑法第133条),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犯罪构成

客体要件

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指与交通工具和设备相关的铁路、公路、水上和空中运输。这种交通运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一旦发生事故,会危及到众多人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广泛的财产破坏。因此,本罪的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客观要件由以下四个不可分割的因素组成:

  1. 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交通运输法规是指保障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安全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规则、章程以及从事交通运输工作必须遵守的纪律、制度等。违反这些规则可能导致重大交通事故。
  2. 必须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如果没有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就不构成本罪。
  3. 严重后果必须由违章行为引起,并存在因果关系。只有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导致了严重后果,并且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才构成本罪。
  4. 违反规章制度、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从空间上说,必须发生在铁路、公路、城镇道路和空中航道上;从时间上说,必须发生在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中。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主体不仅包括交通运输人员,还包括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本罪的主体。

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时可能是明知故犯,但对于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轻信能够避免而造成严重后果。

认定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关键是要查明行为人是否有主观罪过,是否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确定违法行为与重大交通事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违法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与事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就不应以本罪论处。当然,在事故发生时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或其他介入因素,因此需要仔细分析原因及其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只有确定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构成本罪。

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有所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而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和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此外,交通肇事罪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严重后果是由违反规章制度引起的;而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和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发生与交通运输活动无关,严重后果是由行为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马虎、草率和不细心引起的。

本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都可能导致人员重伤、死亡的危害后果,但两者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交通肇事罪表现为过失的心理态度,而利用交通工具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表现为故意的心理态度,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

本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和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但两者在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表现为过失,而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表现为故意。此外,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必须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

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区别在于侵犯的交通运输安全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是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而重大飞行事故罪侵犯的是航空交通运输的安全,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侵犯的是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此外,两者在客观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有所不同。另外,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而重大飞行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航空人员,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铁路职工。

处罚

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逃逸导致人员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五、法条及司法解释

刑法条文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对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行为,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15法释〔2000〕33号)旨在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现对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具体应用法律问题进行解释,具体如下:

第一条

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将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造成一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二)造成三人以上死亡,负事故同等责任;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

如果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将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

(五)严重超载驾驶;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

第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四条

交通肇事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造成二人以上死亡或者五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二)造成六人以上死亡,负事故同等责任;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且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

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如果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将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将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第八条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将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三十万元至六十万元、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条第(三)项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于问题的解释》(1998.3.10法释〔1998〕4号)第十二条的规定,审理盗窃案件时应当注意区分盗窃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如果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并且又构成其他罪的,将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延伸阅读
  1. 交通肇事罪的处罚
  2. 交通肇事无力赔偿要坐牢吗
  3. 交通肇事罪责任认定的标准
  4. 酒驾肇事致人死亡怎么判刑和赔偿
  5. 不要从肇事者变成杀人犯

交通肇事热门知识

  1.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
  2. 小事故对方拖着不处理算逃逸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
  4. 车祸致人死亡无能力赔偿应当判刑
  5. 交通肇事致死刑事责任是什么
  6. 交通肇事刑事诉讼
  7. 赔偿判决执行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1. 碰瓷处理指南
  2. 交通肇事逃逸
  3.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4. 交通事故全责无责划分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
  6.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
  7.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流程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