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14
为了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受害人或死者的近亲属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一般不会支持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根据具体情况,法院可以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受害人的损伤未达到评定残疾的标准,他们就无法获得精神损害赔偿。
侵权人是否需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取决于他们在交通事故中承担的责任。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四种。
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受害人或死者的近亲属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时,必须以侵权人在交通事故中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为界限。
如果侵权人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这意味着侵权人存在过错或过错行为起主要作用,而受害人完全是被侵权人。因此,根据法律,受害人或死者的近亲属有权要求对方承担事故赔偿责任和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如果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或次要责任,这意味着受害人本身也是侵权人,根据法律,受害人就无法要求对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对于死亡的受害人本人,应支付相当于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10倍的死亡赔偿金。这个赔偿金不考虑受害人的年龄,直接计算10倍。对于死者的近亲属,应支付相当于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20倍的死亡赔偿金。这个赔偿金应根据受害人的年龄进行计算扣除,对于不满16周岁的,每减少1岁,赔偿数额减少1倍,最低不少于5倍。对于60周岁以上的,每增加1岁,赔偿数额减少1倍,最低不少于5倍。
对于致残的受害人,首先确定残疾赔偿金的上限,即从伤残之日起计算相当于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20倍的残疾赔偿金。这个赔偿金不考虑受害人的年龄。然后根据司法鉴定确定受害人的伤残等级或丧失劳动能力等级(按十个等级计算)。最后,在上述计算所得赔偿范围内,确定受害人可能获得的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
对于未达残疾程度的受害人,可以根据司法鉴定确定轻伤和重伤的标准来划分等级。对于轻伤者,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可以确定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对于重伤者,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可以根据伤势程度确定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的35倍。对于毁容或胎儿流产者,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可以根据伤势程度确定为受诉法院所在地年人均生活费的10倍,对于60周岁以上的人可以适当减少。但对于未达残疾程度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残疾赔偿金,对于情节轻微的,可以判令加害人赔礼道歉或定期看望。在确定最终赔偿数额时,还应考虑双方责任分担、受害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