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6 更新时间:2023-09-28
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各省市的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有所不同。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采用定型化赔偿模式,根据赔偿标准和赔偿年限确定赔偿金额。具体规定如下:
(1) 城镇居民: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年(60周岁以上的受害人为实际年龄减去60;75周岁以上的受害人按5年计算)。
(2) 农村居民: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N(60周岁以下为20年;60周岁以上的受害人为实际年龄减去60;75周岁以上的受害人按5年计算)。
根据北京市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2011年北京市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为581,460元(即29073元 × 20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60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年龄每增加一岁,赔偿年限减少一年;对于75周岁以上的受害人,按5年计算。精神抚慰金一般范围在5万至10万元之间。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来确定。赔偿金的确定与受害人的身份有关,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种情况:
在同一起事故中,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赔偿可能存在问题,但这是规定。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采用的是“继承丧失说”理论,确认死亡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减少的补偿。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农村户籍人员在城镇就业或定居是普遍现象,因此以死者经常居住地的标准更公平、切合实际,也符合立法原意。
根据第30条规定,特殊情况下的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标准可能不一致。如果交通事故赔偿权利人能够证明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如果低于标准,则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标准进行赔偿,尽可能多地给予受害人赔偿。
根据第31条规定,实际赔偿金额的确定和一次性赔偿原则涉及到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项目。根据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对于赔偿权利人故意或过失造成损害的情况,应实行过失相抵,即按照民法通则第131条和本解释第2条的规定,实行过失相抵,共同分担损失。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标准计算,因此受诉法院的选择与赔偿金额密切相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法院管辖规定,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为被告住所地法院和交通事故发生地法院。当事人在起诉前可查阅当地统计部门的数据,选择标准较高的法院所在地,这样更有利。在选择受诉法院时还需要考虑诉讼成本、地方性保护等因素。
交通事故致人非正常死亡不仅造成受害人生命的丧失,还给死者的亲属和家庭带来巨大伤害。这种伤害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损失,还包括精神上的创伤和痛苦。死亡赔偿金的设立考虑到了上述因素,以金钱形式对死者亲属的精神伤害进行补偿。这不仅是一种抚慰,也是对肇事者不法行为的谴责。同时,死亡赔偿金还兼具经济补偿的性质,因为死者可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其死亡会导致家庭经济收入下降。死亡赔偿金既包括精神抚慰,也包括经济补偿。对于赔偿金的分配,应根据立法目的和现实情况确定领受人范围和分割原则。领受人应包括死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因为他们受到的精神伤害和物质损失最大。具体的分配比例应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稳定死者家属的生活为主,精神补偿为辅。死者的配偶和与死者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应得到更多的赔偿,而未与死者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可以适当补偿。
如果交通事故赔偿权利人能够证明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标准,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例如,广东省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受害人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对于60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对于75周岁以上的受害人,按五年计算。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生命权的丧失作出的赔偿。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既包括精神抚慰,也包括经济补偿。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死亡赔偿金应根据受害人的物质损失范围确定领受人和分割原则。具体的分配比例应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稳定死者家属的生活为主,精神补偿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