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6-05
虚假的质量、商品标识、合同主体、宣传和价格等欺诈行为都属于这一类别。
欺诈方通常会先向被欺诈方支付定金或少量预付款,以获得对方的信任,然后骗取全部货物或全部货款。这种欺诈手法已经不常见,现在骗子更多地使用定金、预付款或货物作为诱饵来实施欺诈。
欺诈人在媒体上发布虚假的广告信息,然后以中介人的身份与被欺诈方签订信息中介合同,收取所谓的信息费、立项费、中介服务费等。接着,受害方被引导到另一个与欺诈人串通好的地方签订虚假合同,并支付质保金、履保金、材料款等费用。最后,欺诈人让受害方制作样品,但由于图纸设计存在缺陷,样品无法合格。这种合同欺诈手法需要欺诈人之间的勾结,通过两地串通来实施。
偷梁换柱可以分为明偷和暗偷两种形式。暗偷即调包,欺诈人利用合同条款模糊不清,故意以次充好、以廉充优等方式进行欺诈。明偷则是先与受害方签订货物销售合同,但却不支付货款,然后从其他地方购买质次价高的假冒伪劣产品,目的是逃避支付货款。
虚构标的欺诈即合同标的物根本不存在。欺诈人往往将别人的货物说成自己的,编造事实来诱骗受害方。或者以部分商品为诱饵,与多家签订合同。在房屋预售合同中,以“卖楼花”的方式诈骗钱财。在银行借款合同中,欺诈人会以自己财产作为重复抵押,从几家银行获得多倍于自己财产的贷款。在商品买卖中,欺诈人会贿赂仓库保管人员、企业值班人员、公证人员等,以搪塞隐瞒的方式骗取对方信任,然后诈骗钱财。
合同欺诈手法繁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合同审查制度。此外,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审核对方的资信,保持合同文字内容的一致性也是预防合同欺诈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提高对合同欺诈危害性和合同风险的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对轻易上门的生意要多加甄别。同时,完善合同审查制度,对预防合同欺诈至关重要。
建立一套完善且严密的合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应对合同欺诈的关键。包括合同签订程序与审批制度、合同专用章与合同文本管理制度、合同履行监督制度等。
对单位应审查对方的经营资格、履约能力和信用等级;对个人应审查对方的行为能力和对合同标的的处分权。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并在文件上签名盖章确保真实。
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当事人的名称、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合同中的违约责任条款可以保障守约方的利益,并督促双方履行合同约定。
合同签订后,应保留合同正本并复印若干份,以备存档和日常使用。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要保持科学管理、合法经营和依法维权的意识,以应对各种合同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