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16
中国合同法设立解除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为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导致合同履行变得不必要或不可能的矛盾。如果继续让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并约束当事人双方,不仅对其中一方甚至双方都无益,有时还会妨碍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只有允许当事人解除合同,或者赋予法院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权力,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一旦合同有效成立,就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并适当履行,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这是中国法律规定的重要原则。然而,当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导致合同履行变得不必要或不可能时,合同继续存在已失去积极意义,将产生不适当的结果,因此才允许解除合同。这不仅是解除制度存在的依据,也表明合同解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将构成违约,不会发生解除的法律效果,而产生违约责任。中国法律对合同解除的条件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明确了合同解除的允许与限制。
《合同法》第94条规定了适用于一切合同的解除条件,被学者称为一般法定解除条件。而第148条和第219条规定了仅适用于特别合同(如买卖、租赁等合同)的解除条件,被学者称为特别的法定解除条件。合同法在解除条件的规定上更加科学,例如承认违约导致合同不能履行为一般的法定解除条件,全面承认约定解除等。
解除条件只是合同解除的前提,由于中国法律未采取当然解除主义,因此当解除条件具备时,并不意味着合同必然解除,若要使其解除,通常还需要有解除行为。解除行为是当事人的行为,当事人是解除行为的主体。
虽然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有时对合同解除起重要作用,但该行政命令并非解除行为,仅有行政命令不能产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只有当事人接受行政命令时,解除才会生效。这也正说明解除行为是当事人的行为。然而,在适用情事变更原则时的解除是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裁决的,无需解除行为。
解除行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一种是解除权人一方发出解除的意思表示。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是使合同关系消灭,但是合同关系的消灭是溯及既往还是仅向将来发生,各国立法不尽相同。一类立法是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即溯及合同成立时消灭,产生与合同从未订立相同的后果,承认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另一类立法是使合同关系自解除时消灭,解除之前的债权债务关系仍然存在,不承认解除具有溯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