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2-01
农村中需要赡养的老年群体数量庞大,与城市老年群体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农村老年群体无工薪、无退休年龄规定,一旦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便无法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执行中,无力赡养的赡养人通常是年事已高且丧失劳动能力,身体多病且无力医治,没有工作或收入来源,普遍缺乏可供执行的财产,他们只能依靠子女赡养或者没有子女可依靠。因此,与普通赡养案件中因子女有赡养能力而不尽赡养义务引发的案件相比,无赡养能力案件在起因上存在明显区别。
与一般赡养案件不同,赡养人不尽赡养义务是因为无奈之举,而被赡养人寻求司法救济也是无奈之举。问题是,这类案件寻求公力救济时,法院也会陷入无奈的境地。
我国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示范章程》和196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对于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和生活福利制度作出了原则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全国各地陆续实行了带有救济性质的“五保”制度,以供养孤寡老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七五”期间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雏形以后,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保险业务部门虽然普遍重视农村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大量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总体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仍然依赖家庭养老,供养渠道单一,供养类型不够完善,传统的养老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除了经济供养外,社会、心理、娱乐方面的供养也较为薄弱。一旦家庭养老模式中的中间环节脱节,家庭养老模式就会崩溃,从而引发赡养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