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04
2003年,上海徐家汇区的崇*蕙老人去世,留下17万元动迁款和4万余元存款。由于崇*蕙长期独自居住且没有亲属来往,她被视为“孤老”。上海徐家汇区市政建设所和街道办事处将她的财产分别保管。不久后,一位自称崇*蕙丈夫的杨某前来办事处,要求以配偶身份继承崇*蕙的遗产。办事处调查后发现,杨某确实是崇*蕙的合法丈夫,但多年来两人没有往来,并且杨某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与另一名女子结婚,存在重婚行为。因此,财产代管单位对杨某的继承资格产生了怀疑,不承认他的继承权利。2005年,杨某将此事诉至法院,要求市政建设所和街道办事处归还代为保管的财产。
虽然《继承法》中没有明确将重婚行为确定为继承权丧失的法定事由,但根据《继承法》的整体立法精神和公序良俗的基本法律原则,重婚行为应当成为配偶继承权丧失的法定事由之一。以下是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法定继承权的产生总是基于一定的亲属关系,包括生物遗传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亲属。配偶继承权的依据是基于合法的婚姻关系所产生的配偶身份。一夫一妻制度和夫妻间相互忠实的义务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和基础。重婚行为违背了配偶身份的实质内容,严重破坏了婚姻关系的基础。因此,当夫妻一方存在重婚行为时,基于婚姻关系产生的继承权应受到限制甚至剥夺。
继承法作为婚姻家庭法的一部分,其立法必须以社会普遍认知的家庭伦理道德为背景和原则。即使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也有以普遍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来处理继承案件的先例。以1882年美国的一个案例为例,帕*默为了谋夺遗产杀害了自己的祖父,当时纽约州的遗嘱法尚未将杀害被继承人作为继承权丧失的事由。如果仅仅依据字面上的法律条文,帕*默将获得遗产。然而,当时的主审法官认为,“法规的构想应以法律的普遍原则为背景,而不应以孤立的文字为依据”。帕*默的行为与普遍存在的正义原则相悖,他的继承权应被剥夺。德*金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普遍原则”,将其定义为符合整体法律制度的道德原则,并认为在特定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判决中,这种道德原则起着根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