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02
如果一个人因为遭受家庭暴力而导致自杀,那么家暴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这种自杀通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个人利益以完成更大的目标。例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这类自杀者共同具有的心理特点是认为死亡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在原始社会和军队中,这种自杀较为常见,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见。
自我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正好相反。它指的是个人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和约束,对所处的社会和群体毫不关心,感到孤独而选择自杀。例如离婚者、无子女者。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中,这种自杀发生的机会较低。
失调型自杀是指个人与社会固有关系的破坏导致的自杀。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等,这些情况使人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选择自杀。
宿命型自杀是指个人因为各种原因,感到自己被外界过分控制和指挥,认为命运完全不受自己控制而选择自杀。例如在监犯被困的密室中,或宗教徒为了信仰而献身。
研究表明,自杀具有传染性。有许多研究报道,媒体如影视、广播等详细报道自杀事件,会导致社会上自杀或自杀企图的人增加。例如,在日本,一位知名女演星跳楼自杀后的几个月内,连续发生了多起类似方式的自杀事件,其中以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了一起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跳楼自杀的事件,同一地点在一年内又发生了三起类似方式的自杀。
研究还发现,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和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对于1973年至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实会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报道越详尽,上升幅度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学者们认为,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具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很少提及自杀所导致的身体伤残;忽略自杀者生前长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化导致自杀的原因;自杀者具有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
为了减少自杀的传染现象,学者们强调大众传播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上有许多其他选择的途径,自杀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将自杀视为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或者将自杀视为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