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9
根据全国人大于一九七九年七月通过的《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该条款,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对已违反交通运输安全法规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过失的。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并引起了重大事故,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为了配合《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发布了《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具体情况。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方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国家交通运输管理机关也制定了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为交通肇事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根据公安部于1991年12月2日发布的公字(1991)113号〈关于修订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通知〉,交通事故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交通肇事罪的构成必须发生重大事故,且负事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肇事者才能构成该罪。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造成财产损失,并且无能力赔偿的数额定为三十万元。对于情节恶劣的交通肇事罪,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以逃逸、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作为要件予以考虑。
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查、对当事人各方的询问、对有关车辆的检查、检验等手段,确定事实并判定当事人各方的责任比例。另一种是因当事人逃逸等原因,无法通过前一种方式判定事实和责任的,依据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以推定的办法认定当事人各方的责任。
针对肇事的车辆,应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对于无证驾驶者、酒后驾驶者等违反交通管理行为,应根据事实判断其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只有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才负交通事故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如果当事人在不知道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逃逸,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现场,进行责任认定。只有在确实无法认定的情况下,才能推定离开现场一方负全部责任。
作为律师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应该充分把握责任认定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帮助当事人认真分析现场和相关交通管理规定,及时申请重新责任认定,确保当事人行使应有的诉讼权利。如果错过了重新认定的机会,但责任认定确实存在问题,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重新认定事实。其次,如果行为人自己报警并积极保护现场,如实讲述案件发生的经过,应视为自首,从而在刑事处罚上获得从轻减轻的情节。此外,律师还应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时为当事人申请取保候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在各个阶段发挥律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