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裁员中的法律义务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31
企业在发展不好的情况下都会缩减开支,而裁员是企业缩减用人成本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不少员工就被纳入到企业裁员名单里面,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成为了失业人士。那么,企业在裁员中都有哪些义务?针对相关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做了详细介绍。
特殊群体的保护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裁员时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存在以下四种情形: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限内的人员;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裁员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劳动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明确要求企业制定合理的裁员方案,并在提前30日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在征求职工意见后,对方案进行修正,并向劳动部门报告方案和职工意见。在听取主管部门意见后,方可正式实施裁员方案。
经济补偿
企业在裁员时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因此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根据劳动部1999年制定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办法》,用人单位因经营困难必须裁减人员时,应按被裁员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每满一年工作时间,应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未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除全额支付补偿金外,还需支付追加补偿金,金额为经济补偿金额的50%。
医疗补助费
根据补偿办法规定,因患病或非工伤被决定下岗的劳动者除按上述规定获得经济补偿外,还应获得不低于六个月的医疗补助费。对于患重病或绝症的劳动者,医疗补助费应不低于医疗费的50%到100%。
经济性裁员的注意事项
确定是否属于裁员范围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有四类情况是不得裁员的,包括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人员;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如果您符合其中一种情况,单位不应将您列入裁员名单。
提前通知
公司应提前30日通知被裁员工,如果未提前通知,则需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替代。
优先录用权
被裁员后的半年内,如果您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已有工作但不满意,而发现原单位正在招聘,您有重新报名应聘的权利,单位有义务优先录用您。当然,劳动合同需要重新签订。
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应按被裁员工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性收入计算。工资性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而不仅限于基本工资。如果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应按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补偿期限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而定,每满一年工作时间,可获得一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不满一年但满6个月的按一年计算。
注意事项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