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名股东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2
在实践中,在公司组织中,时常会出现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的投资合同约定,然而当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不再同舟共济时,隐名股东应如何寻求“转化”为显名股东,请求权基础又是什么。那么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各位朋友一起来了解关于显名股东要如何变更为隐名股东。
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的解释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规定,如果实际出资人想要变更股东身份、签发出资证明书、在股东名册和公司章程中记录,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必须得到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如果没有得到同意,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隐名股东才能向工商行政部门办理股东变更登记呢?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法律适用问题。
案例与判决
在一个案例中,自然人樊某和汪某是某公司的股东,樊某是法定代表人,樊某出资350万,汪某出资650万,分别占公司35%和65%的股权。当该公司向工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时,公司、汪某和樊某向工商部门提供了指定代表或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委托刘某办理公司设立登记事宜。在办理工商登记的相关文件中,樊某的签名都是由刘某代签的。这两个人的出资资金来自该公司,资金原本属于该公司,经过这两个人的账户完成了对龙海的出资,而刘某是该公司的员工。另外一个案例中,袁某和汪某是夫妻关系,袁某群和汪俊是某公司的股东,汪俊持股比例为58%,袁群持股比例为41%。后来,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袁某,袁某以樊某为显名股东,自己成为隐名股东。在得到半数以上股东的同意后,袁某委托刘某代表樊某与其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并在工商部门办理了股东变更登记。然而后来发生了纠纷,四川高级人民法院认定樊某与袁某之间不存在隐名投资合同关系的足够证据,刘某也无权代理,而且袁某变更实名股东的程序不合法,樊某仍然拥有公司股东的资格,袁某需要协助工商变更登记。
判决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虽然在于股东资格确认和隐名投资关系的证明,但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即隐名股东如何“转化”为显名股东的程序。在本案中,袁某、汪某和该公司认为“只要获得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袁某就可以成为实名股东”,这是对隐名股东显名化程序要求的歪曲。实际上,如果实际出资人不能基于与显名股东之间的投资合同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就只能根据双方之间关于隐名投资的合同或协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在册股东返还其股权。如果没有在册股东的同意,实际出资人就没有权利主张或支配在册股东的股权,更不能擅自伪造签名转让在册股东的股权,这是侵权行为。
法条解释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3款规定:“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从立法逻辑上看,该款参照股权对外转让的思路,来规制实际出资人“转化”成为公司股东的路径。换句话说,隐名股东“转正”的途径是股权对外转让。然而,是否可以反对解释该款,认为只要得到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就可以通过变更登记等手续成为公司股东呢?这也是本案涉及的程序问题。然而,不能采取这种反对解释。根据《公司法》第71条第2款中关于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规定,“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是对股东转让其股权的处分权的限制。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之前,由于处分权受到限制,股权转让行为是无效的。相反,一旦获得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这个限制就会消除,不再成为股权转让行为的障碍。然而,股权转让行为是否生效,仍然取决于该处分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其他效力要件是否充足。因此,即使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合同中约定名义股东有义务将股权转让给实际出资人,这个约定的法律效果只是产生名义股东的转让义务,不能直接等同于或解释为名义股东已经表示出处分其股权的意愿,进而直接适用《公司法》第72条第2款的规定。那么,实际出资人如何“转化”为显名股东呢?正确的思路是直接适用《公司法》第72条第2款的规定,即名义股东和实际出资人之间必须达成股权转让的协议,然后才能考虑其他股东的同意问题。其他股东的同意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名义股东是公司真正且合法的股东。只有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并不能取代显名股东作出处分意愿和处分行为,隐名股东不能自行主导公司股权变更登记,因为显名股东虽然名义上是“显名”,但这个定语并不会对其股东权益本身有任何限制,他拥有完整的股东权益,隐名投资关系只适用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隐名股东不能擅自处分无权处分。如果名义股东不同意转让,即使在约定有股权转移义务的情况下也不愿意转让其股权,那么实际出资人只能基于与名义股东之间的隐名投资合同关系,主张名义股东承担违约责任,要求其履行合同约定的处分股权的债务。通过法院判决的强制力代替名义股东处分股权的意愿,从而实现股权转让的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