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9
国有企业代持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股权的合法性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公司法解释三,对于股权代持问题作出了司法解释。该解释明确规定了对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投资人股东资格的确认,以及对实际投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代持协议效力的认定。根据司法解释三的规定,只要代持协议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所规定的情形,即可认定代持协议合法有效。《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通过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股权代持的目的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外资企业为规避市场准入而实施的股权代持,或以股权代持形式实施的变相贿赂等行为,该股权代持协议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相比直接持股,股权代持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隐蔽性,这为不希望公开身份的实际出资人提供了便利。换言之,一般情况下,只有出于不可示人的目的,才会利用股权代持。
综上所述,只有在排除《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行为之外,国有企业代持非国有企业或自然人股权才合法。然而,由于一般股权代持往往出于非法目的,因此这类行为往往是不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