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收集法律知识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2

 
411734

1. 非法证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非法证据可分为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非法言词证据包括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以及通过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非法实物证据指的是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物证或书证:(1) 收集物证、书证的过程不符合法定程序;(2) 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3) 无法进行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需要依法排除的实物证据。

2. 瑕疵证据

瑕疵证据是指取证过程中存在瑕疵的证据。瑕疵证据是在未侵犯公民宪法性基本权利的情况下,以轻微违法的方式获得的证据材料。只要能够进行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瑕疵证据仍可以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判断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标准对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进行判断。《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了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可以作为分析对象。首先,侵犯公民权利。非法证据是通过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手段获取的,而瑕疵证据在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性违规,但没有造成严重侵权。例如,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方面,《规定》中明确指出“采用刑讯逼供等方法所取得的供述,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认的讯问笔录,没有提供翻译的盲聋哑、少数民族人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做的供述,都是非法证据,应当排除”。而对于讯问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讯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等有误或存在矛盾的情况,讯问人没有签名的情况,首次讯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被讯问人诉讼权利内容的情况,则属于瑕疵证据,需要进行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其次,违反法定程序。非法证据是侦查人员通过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严重违法行为获取的,而瑕疵证据是指遗忘记录、签名及相关材料等轻微违法情形。再次,影响证据可采性。非法证据是侦查人员以严重侵犯公民权利的非法手段获取的,对犯罪嫌疑人等诉讼参与人的思维、意志具有较强的压制性,可能导致相关诉讼参与人违背自由意志和案件真实性出具言辞证据材料,因此非法证据不可采信。而瑕疵证据是取证程序上的疏漏,对证据实体上的真实性影响较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具体判断侦查机关以“引诱、欺骗性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是否属于非法证据,目前仍存在争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于“等非法方法”中是否包括“威胁、引诱、欺骗性手段”并未明确规定。学界和实务界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威胁、引诱、欺骗性手段”应包含在内。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将威胁、引诱、欺骗性手段与刑讯逼供并列,因此通过这些手段获得的证据应排除。另一种观点认为,“威胁、引诱、欺骗性手段”不包含在内。刑事诉讼法中的“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中的“等”强调了取证方式的违法性,与刑讯逼供具有相似性。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列举了“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被告人供述应当排除。实践中,侦查与审讯策略的运用有时也难以严格区分引诱、欺骗,如果将所有情况都视为非法证据排除,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司法实际。还有一种观点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使用威胁手段获取的供述应当排除,因为威胁通常会引起恐惧,属于典型的造成精神痛苦的非法手段。因此,通过威胁获取的供述通常应当作为非法证据排除,但在威胁情节较轻微的情况下,可以视为瑕疵证据处理。对于引诱、欺骗,一方面很难与审讯策略区分,另一方面在当时并不会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因此通常情况下引诱、欺骗获得的供述不应作为非法证据排除,但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例外,即严重违法且可能影响供述的自愿性和真实性的引诱、欺骗性取证应当排除。因此,对于使用威胁手段取证的情况,原则上应排除为非法证据,但对于威胁情节较轻微的情况可以例外处理;对于使用引诱、欺骗手段取证的情况,原则上视为瑕疵证据不予排除,但引诱、欺骗情节严重的情况例外。对于情节的严重程度的判断同样需要依赖司法裁量者的经验和智慧。对于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供述,如果违反的程序性规定涉及到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并且违法程度较严重,应当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如果违反的程序性规定属于技术性规范,且违法程度较轻,可以依法补正或者进行合理解释,无需排除。前者构成非法证据,后者构成瑕疵证据。此外,正确判断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还需要区分非法取证和不文明司法,二者不能等同看待。

对瑕疵证据的"补正和合理解释"的把握

对于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而言,发现和处理瑕疵证据直接影响检察院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和证据链的稳固性。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司法机关对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的法律后果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对于瑕疵证据,可以要求侦查人员进行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在补正之前,这类证据的效力是待定的,只有在补正恰当的情况下,才能使其具有完全的证明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补正和合理解释"应以程序合法、内容真实和理由充分为标准,以形成足够的内心确信来裁定证据。其次,坚持"补正"优先于"合理解释"的原则。相对于补正而言,合理解释是一种更为简便、任意性更强的方式,必须限制使用,只有在无法进行补正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合理解释。再次,准确把握合理解释的"度"。合理解释的对象不能是"非法证据",不能将明显违背经验和常理的"情况说明"称为合理解释。例如,将某些情况下的单人讯问解释为遗漏讯问人签名或讯问时间重叠解释为笔误等"牵强"解释,都不能称之为"合理"。总之,"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只有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而恰当地实施刑事诉讼证据排除的相关法律和规则,才能体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的价值目标。

刑事证据热门知识

  1. 刑讯逼供的法律规制
  2.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
  3. 公安是否能够认定伪造证据
  4. 如何解决超期羁押和久押不决问题
  5. 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的法律问题
  6. 暂予监外执行的疾病范围
  7. 刑事附带民事先审理哪个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