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8
根据股权转让的定义,股权转让款应由受让方支付给转让方,而不是支付给目标公司。因此,目标公司不承担股权转让款的支付责任。
一些地方的税务局要求提供股权转让款支付记录作为税务登记变更的必要文件,但这并没有法律依据。如果股权转让协议规定的支付时间未到而无法提供转账记录,可以向税务部门说明情况,如果仍然被拒绝办理变更,可以考虑提起行政诉讼。
如果税务部门或工商部门要求将转让款支付到目标公司账户,可以要求他们提供执法依据,因为这是违法的。只有投资款或增资款才可以支付到目标公司账户。
增资款指的是目标公司注册资本增加时,股东应将资本注入目标公司设立的验资账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股权转让款”才会支付到公司账户。
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相互转让全部或部分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时,应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在接到书面通知后三十日内未答复,则视为同意转让。如果半数以上的股东不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如果股东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存在争议,可以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如果协商不成,按照转让时各自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如果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有其他规定,则按照公司章程执行。
在股份公司中,股票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价格,即股票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其中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是市盈率法,即根据公司的净利润乘以一定倍数的市盈率来确定股权转让价款。
理论上,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方法,在同一时点,同一股东持有的股权应当是等价的。不同定价结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股权本身价值以外的因素起到了作用。在股权转让自由的原则下,是否允许股权在同次转让中采用不同的定价,关键在于是否会损害相关各方的利益。
首先,从公司本身考虑,股权转让是股东间的行为,股权价款的高低不会对公司自身资产造成影响,因此不会损害公司利益。其次,从其他股东的角度考虑,由于公司法赋予其他股东对于股权向非股东转让的否决权和法定优先购买权,因此不会损害其他股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