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制裁力度。今年6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对一起故意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进行了一审判决,判处马*英二年有期徒刑和杨*全一年有期徒刑。
1997年,马*英和杨*全夫妻在北京市丰台区开办了一家床具厂,其中杨*全担任经营者,而马*英负责具体经营。随后,由于床具厂欠下车某等人共计37.83万元的货款,对方将马*英诉至法院。
2001年8月21日,丰台区法院分别判决马*英向车某等人支付货款。马*英对这一判决持异议,并向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提起上诉。然而,在二审期间,马*英撤回了上诉,丰台区法院的民事判决因此生效。
为了逃避法院判决的执行,马*英和杨*全于同年12月28日达成协议离婚,并约定除了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归马*英所有外,其余财产(包括床具厂)归杨*全所有,而30万元的债务由马*英承担。
2002年2月28日,由于马*英拒不执行法院判决,丰台区法院对其予以司法拘留15日。随后,车某向法院提出申请,认为马*英和杨*全通过离婚方式逃避债务,要求追加杨*全为被执行人。得知此事后,马*英关闭了床具厂并变卖了机器,之后与杨*全一同躲藏他处。同年4月6日,丰台区法院裁定认定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应共同偿还,并命令马、杨二人共同清偿债务。
由于马*英和杨*全外出藏匿,导致法院生效裁判长期无法执行。检察院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起诉到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经审理,二中院认为,马*英因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而被处以司法拘留,但仍不吸取教训,有能力却拒不执行,与杨*全合谋,采取协议离婚、变卖财产、关闭工厂、外出藏匿等手段,逃避法院执行,致使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无法执行,情节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应依法惩处。在该案中,马*英起主要作用,为主犯;而杨*全起次要作用,为从犯。根据以上事实,做出了上述判决。
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院长王*清表示,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近期,一些当事人明明有能力却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这是对法院尊严的挑战,是不被法律允许的行为。此案的审判表明,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