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7-20
拘传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侦查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开始计算。
根据《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拘传被告人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只有在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逮捕措施的情况下,拘传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二十四小时。但是,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被告人,同时也要保证被拘传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在执行程序中,适用拘传措施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拘传的对象必须是作为被执行人的自然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组织的负责人,且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根据执行实践,以下情况通常被认为是“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的:
(1) 被执行人主张无履行能力,但没有举证又没有说明理由,而执行法院查明其真实情况的;
(2) 执行人员发现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无确切证据,被执行人又不提供证据和情况的;
(3) 被执行人非法转移、隐匿已被执行人员、申请执行人和其他人发觉的财产,拒不说明财产去向的;
(4) 被执行财产被毁灭、损坏,其价值不足清偿债务,又不说明原因的;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特定物被毁灭、损坏的又不说明原因的;
(5) 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而不说明债务人及数额的。
拘传必须经过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传唤的次数不得少于两次,只经一次传唤不能适用拘传。传唤的方式必须使用传票,少于两次的传唤,以及两次口头传唤或一次口头传唤、一次传票传唤的,均不得适用拘传。
拘传适用的前提是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如果出现不能抗拒的特殊情况,则不能适用拘传。在采取拘传的强制措施之前,必须经过人民法院院长的批准,并采用拘传票的方式直接送达给被拘传人,被拘传人需在拘传票上签字。在实际拘传之前,应向被拘传人说明拒不到庭的法律后果,争取其主动到庭。如果经过批评教育后仍然不主动到庭,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拘传其到庭。
综上所述,拘传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2小时,并且不得对被拘传人进行连续的拘传,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在实践中,如果拘传不满足规定的适用条件或未按照规定的流程办理,将构成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