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股权质押是一种权利质押形式,在我国《物权法》中对于股权质押的规定考虑到股权登记机构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规定。根据《物权法》第226条第1款的规定:“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根据该规定,质押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未交付质物的情况下,合同不生效。根据《物权法》第212条的规定:“质权自出质人交付质押财产时设立。”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未办理股权登记托管的股份公司的股权转让及质押登记存在一定的监管难题。这是因为考虑到股份有限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难以对股份公司的全部股东进行登记。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自由交易,股东状况随时处于变动之中,要求工商行政机关进行股权登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根据《公司法》对于股份公司的股东管理采取了三分法:区别发起人股东、记名股东和一般股东,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发起人股东,根据《公司法》第81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因此,对于发起人股东的变更或者股权转让,属于公司章程的变更,应当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对于股份公司的记名股东,应当记载于股份公司自行置备的股东名册中。根据《公司法》第139条的规定,记名股东的股票转让,转让后应将受让人记载于股份公司的股东名册。而对于股份公司的一般股东,只要将股票交付他人,即发生股权转让的法律后果。
考虑到股份公司三种不同的股东类型,如果股份公司未办理股权登记托管,则对于一般股东的股权转让或者质押,只能依赖于转让股票或者将股票本身进行质押。由于一般股东并不必须进行工商登记,因此工商行政机关办理股权转让以及股权质押在一定情况下存在监管真空。
即便股份公司向股东签发股票,根据《物权法》第226条的规定,单纯将股票交付质权人,如果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尚不能发生设立质权的法律效果。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管理办法》的要求,未办理股权登记托管的股份公司股权的质押,应凭股份公司签发的股票复印件(须加盖公司印章)进行办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的情况并不普遍。许多有限责任公司并不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也有许多股份公司不向股东签发股票。再加上股份公司的一般股东无需进行工商登记,因此利用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借贷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的形成并非由于立法疏漏,而是公司对于股东责任意识的缺乏。因此,如何加强公司对于股东的责任意识,对公司签发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进行专项检查并强化其法律责任,应引起执法机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