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司法解散的条件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9
一、请求的主体
根据公司法规定,请求解散公司的主体必须是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多数派股东的专横和个别股东滥用诉权。根据国际立法惯例,持有请求权股东的持股比例应当符合“当时持股原则”,即在法定解散事由发生时和在诉讼过程中仍具有公司股东身份。此外,根据“任何人不能从过错中获利”的法哲学理念,负有过错的股东排除在请求权主体之外,以防止其通过诉讼获取不正当利益。
二、公司陷入僵局
公司必须陷入经营管理的严重困难情形,才能满足司法解散的条件。造成经营管理严重困难的原因包括投资决策错误、市场外部环境的改变、严重违约导致公司遭受经济损失、股东或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大股东操纵公司经营决策权、股东个人因病、死亡、流亡、犯罪、迁居等导致股东合作关系破裂等各种原因。这种困难不仅包括公司财务严重困难导致濒临破产和倒闭的情形,还包括公司管理瘫痪、重大经营决策无法正常进行、中小股东无法行使股东权利等情形。
三、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公司僵局的继续存在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股东利益包括股东的基本权益和合理期望,不仅包括股本、股息红利等自益权,还包括表决、查询、监督等共益权。
四、其他途径无法解决公司僵局
解散公司是对公司一种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一旦解散就会进行清理程序,导致公司人格的消亡,可能会减少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涉及到内外部众多法律关系的协调。因此,大多数国家将司法解散公司作为解决公司僵局的最后手段。其他途径指的是避免解散公司的解决公司僵局的某些救济方式,如强制股份收购,即法院判令一方股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另一方股东的股权,达到解决公司僵局的目的。此外,还有变更公司章程、撤销公司决议或行为、允许股东提起不公平妨碍之诉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