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7
无因管理人是否有权要求报酬是一个在民法领域引发争议的问题,不同国家的立法对此处理方式也不一致。根据匈牙利民法典第486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无因管理人的干预是不合理的,那么他们无权要求报酬,但可以根据不当得利规则请求赔偿费用。相反,如果干预是合理的,那么无因管理人有权要求报酬。然而,泰国民法第163条明确规定,无因管理人不得要求报酬。在民法学者中,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应当赋予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其理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纯粹的精神奖励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无因管理制度既保护了个人利益,又谋求社会利益。如果赋予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交易习惯。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赋予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其理由是确认无因管理制度的目的并不是因为无因管理行为是道德行为而给予奖励。如果赋予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将降低其行为的道德价值。
从制度价值、公平原则和债务性质等方面来评价,无因管理人不应享有报酬请求权。
无因管理是对“禁止干预他人事务”和“鼓励助人为乐”这两个原则进行平衡的一种规定,其目的是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如果立法规定无因管理人有报酬请求权,可能会导致人们出于追求利益的目的,追寻可“无因管理”的对象,进而使“无因管理获报酬”成为一种职业化现象。这样容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对他人事务的干预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每个人都有做好事的权利,但别人也有拒绝接受帮助的权利,这将引起权利之间的冲突,也会导致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目标无法实现。
根据民法的公平原则,无因管理人已经获得了实际损失的补偿,报酬是超出补偿范围的收益,与公平原则不符。
如果无因管理人有报酬请求权,将在无因管理债务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债务。然而,对于报酬请求权的性质、范围和种类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在缺乏相关操作机制的情况下,不应规定报酬请求权。否则,报酬请求权将缺乏社会和理论基础,报酬将成为一种无法衡量的债务,给予与否、给予多少都不明确,不仅缺乏可操作性,反而容易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