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7
根据《合同法》第256条规定,承揽人应当妥善保管定作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如果由于保管不善造成毁损、灭失,承揽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承揽合同中,原材料的损失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原材料尚未交付承揽人时的损失和已交付承揽人后的损失。
对于包工不包料的情况,定作人在材料尚未交付给承揽人时承担损失责任。一旦材料交付给承揽人并处于其占有和管理之下,承揽人负有保管义务,因此,材料的毁损、灭失风险由承揽人承担。但如果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毁损、灭失,按照民法上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承担规则,由原材料所有人即定作人承担。承揽人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损失,如果未采取措施导致损失扩大,承揽人不能免责。
对于包工包料的情况,原材料尚未交付承揽人时的损失由承揽人承担,而原材料交付后的损失由定作人承担。
如果承揽人按时交付定作人,劳动成果在交付之前的损失由承揽人承担,而在交付之后的损失由定作人承担。
如果承揽人交付迟延,迟延期间发生的损失由承揽人承担。如果定作人受领迟延,迟延期间发生的损失也由定作人承担,即使定作物仍在承揽人手中。如果双方对交付或受领时间有变更约定,按照约定执行。
承揽合同是一种诺成、不要式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由于书面合同具有较强的证据力,有利于纠纷发生时的取证,当事人应尽量选择书面形式。尽管书面形式较为复杂,但通过书面文字可以明确、详尽、具体地表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签约双方的责任意识,促使各方遵守合同。此外,书面承揽合同也成为可信的书证,对于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正确裁决案件起到重要的依据作用。因此,当事人应尽量选择书面形式签订合同,即使可能减少缔约机会,但与违约可能带来的损失和诉讼后果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当然,对于能够即时完成的承揽合同,如少量复印、修理、快速扩充等,可以不需要书面合同。
报酬条款是承揽合同中非常重要的条款,对于报酬支付方式和时间的约定将对合同各方在履行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定作人而言,较晚的付款时间更符合其利益,可以通过此来约束承揽人,确保工作成果的质量,甚至要求获得后续服务。
相反,承揽人希望尽早获得报酬,最理想的支付方式是在合同订立后立即支付,至少应分阶段或分期支付,以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陷入被动境地。因此,在签订承揽合同时,定作人和承揽人都非常关注报酬条款的约定。当然,报酬条款的最终确定不仅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能力,还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市场因素。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相对而言,定作人的优势更为明显。